Intel Kaby Lake 第七代处理器正式上市,
各家也都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对应的 200 系列主机板,
虽然说这一代相较于六代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主机板厂还是绞尽脑汁的添加了一些有的没的上去(误),
是多了一些额外附属的功能或特点,不过主机板就是这样的,高阶的除了拚用料之外,
独特性、功能性以及附加价值是要有的,不然怎么吸引玩家掏钱买单。
此次入手的是 MSI Z270 Gaming M7,也就是 MSI Gaming M 系列主机板中最为高阶的。

主要特色,Game Boost 快速超频、DDR4 Boost 电路隔绝设计、Mystic Light 灯效、
Audio Boost Pro 音效技术、Killer E2500 网路晶片、3个 M.2 支援 RAID、Lightning USB等等。

配件有快速安装手册、标籤贴、快速IO接头、铭板贴纸、
光碟软体、挡板、灯条接线、桥接器、4条SATA线。
配件我拿到的可能是有缺,因为这张并不是市售版本,
很明显就少了一本厚厚的说明书,是否还有其他配件这就不知道了。

MSI Z270 Gaming M7 採标準的 ATX 尺寸设计,PCB为黑色,
散热片与遮罩有部分是铁灰色,PCI-E x16 以及记忆体插槽有金属强化护甲。

Z270 Gaming M7是以星际战舰为主题风格,
PWM上方的散热片以及背后IO的护盖当然也少不了灯效点缀。


採11相数位供电设计。

散热片的设计也很讲究。

CPU供电为8+4pin,4pin可以不接,主要是辅助之用,超频可以提供更稳定的供电。

4个DDR4记忆体插槽,支援DDR4 4133(OC)以上,最多可以扩充64GB。
另外可以看到记忆体插槽旁边有金属护甲,并且底部有额外的接地点,
可以提供更好的讯号,更稳定的超频。

护甲是抛光镜面,是不是可以超更高还不确定,但起码视觉质感有提升。


6个SATA、1个M.2。

快速电源、重置、Game Boost 快速超频旋钮。

晶片组上的散热片,有龙纹图案,当然也有灯效。

扩充卡槽,3个PCI-E x16、3个PCI-E x1,PCI-E x16的部分有金属护甲。
另外在槽旁边有有3个M.2,可支援RAID组合。

原本音效上面的饰盖也有改变,延伸到扩充卡槽,且上方有标示1~5,这部分也有灯效。

中间的 M.2 有一个护盖,应该说是散热片,M.2 SSD 温度如果太高可能会掉速。

散热片的内部有导热胶,使用时要把外膜移除,散热片也可以拆卸,
有些SSD可能原本就有散热片,这就不适用。

背后IO,PS/2键盘滑鼠接口、3个USB2.0、Clr CMOS键、DP、HDMI、
RJ45网路接口(Killer E2500)、2个USB3.1 Gen1、1个USB3.1 Gen2 Type-A、
1个USB 3.1 Gen2 Type-C、5个音效输出入、S/PDIF光纤输出。

背部 PCB。

音效的部分採用隔离区设计,Audio Boost 4 PRO 支援 Nahimic 2 音效技术。

两颗 ALC1220 音效晶片,前置与后方IO是分开的,搭配的电容是日系的 Chemi-Con。

VR BOOST 晶片,在板子上有专为 VR 头盔所设计的USB接口,这晶片就是用来独立控制,
减少 USB 延迟,阻止其他设备与 VR 头盔争抢频宽。

饰盖内可以看到有不少颗LED灯。

BIOS简介
测试之前先来看一下 BIOS 的部分,这一代介面感觉没有太大的变化。
EZ Mode 简易模式,左上角有Game Boost、XMP,
可以快速超频以及调用XMP记忆体设定。

左侧大多是相关讯息,细项调整还是要到 Advanced 进阶里面。

Hardware Monitor,可以用来监看电压、风扇转速、温度,
这里也可以调整风扇转速与温度对应的关係。

Advanced 模式

一般设定,在下方有一个 Secure Erase+,可以用来抹除 SSD。

如果 SSD 效能下降,可以抹除试试,不过记得备份资料。

超频,除了透过 Game Boost 快速调整之外,有完整的超频选项。

当然也有电压调整。

支援OC Profile设定储存。

Board Explorer,硬体浏览。

测试平台
CPU: Intel Core i7-7700K ES
CPU Cooler: Tt Water 3.0 Extreme S 一体式水冷24公分冷排
RAM: GSKILL DDR4 3200 8GBx2
MB: MSI Z270 Gaming M7
VGA: MSI GTX 1070 Gaming
HDD: OCZ TRION 150 480GB + Seagate 2TB
PSU: FSP 皇钛极 AURUM PT 1000W 全模组化
OS: Windows 10 64bit
CPU-Z 资讯

预设值测试
CPU-Z Bench 效能,单核效能2263,多核9979。

SuperPI 1M:8.095s
CPUmark99:811

SuperPI 8M:1m29.135s

Memory Benchmark
Read:43917 MB/s
Write:49579 MB/s
Copy:44026 MB/s

Fritz Chess Benchmark
相对速度:37.52
每秒运算(千)步数:18008

x264 FHD Benchmark:33.2

CINEBENCH R10
1 CPU:9644
x CPU:38659
OpenGL:6831

CINEBENCH R11.5
OpenGL:94.67 fps
CPU:10.87 pts

CINEBENCH R15
OpenGL:172.00 fps
CPU:987 cb

3DMark Fire Strike:16365
Graphics score:19463
Physics score:14560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8511
Graphics score:9141
Physics score:1453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619
Graphics score:4582
Physics score:14526

3DMark Time Spy:6111
Graphics score:6151
CPU score:5895

超频5GHz测试
接着是超频的部分,直接选用Game Boost 11,超频直上5.2GHz,电压蛮高的1.497V。
不过也别开心得太早,基本上5.2GHz也不是那么容易,少数体质好的处理器可能可以,
但我这颗不行,这设定可以看得到桌面,但一些重载测试就挂了。

Game Boost 11 5.1GHz也是不行,再往下调到 Game Boost 8 好了,
超频5GHz,CPU预设电压1.372V,应该是没问题了?还是跑不完测试,会出现蓝底白字。

最后还是往上加了电压,手上这颗处理器5GHz要加到1.4V才有办法过测各项目。
括弧后面是预设的成绩。
CPU-Z Bench 效能,单核效能2515(2263)+11.3%,多核10921(9979)+9.4%。

SuperPI 1M:7.391s(8.095s)+8.7%
CPUmark99:901(811)+11.1%

SuperPI 8M:1m21.649s(1m29.135s)+8.4%

Memory Benchmark
Read:43325 MB/s(43917 MB/s)
Write:48816 MB/s(49579 MB/s)
Copy:43170 MB/s(44026 MB/s)

Fritz Chess Benchmark
相对速度:41.42(37.52)+10.4%
每秒运算(千)步数:19880(18008)+10.4%

x264 FHD Benchmark:36.5(33.2)+9.9%

CINEBENCH R10
1 CPU:10613(9644)+10%
x CPU:42731(38659)+10.5%
OpenGL:6836(6831)

CINEBENCH R11.5
OpenGL:102.44 fps(94.67 fps)+8.2%
CPU:11.91 pts(10.87 pts)+9.6%

CINEBENCH R15
OpenGL:190.80 fps(172.00 fps)+10.9%
CPU:1088 cb(987 cb)+10.2%

3DMark Fire Strike:16598(16365)+1.4%
Graphics score:19331(19463)
Physics score:16188(14560)+11.2%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8604(8511)+1.1%
Graphics score:9179(9141)
Physics score:16059(14535)+10.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629(4619)+0.2%
Graphics score:4566(4582)
Physics score:16097(14526)+10.8%

3DMark Time Spy:6222(6111)+1.8%
Graphics score:6223(6151)
CPU score:6217(5895)+5.5%

功耗与温度测试
CPU 预设值,待机时全机功耗约51W。

待机时的温度约32度,执行x264测试时最高温度74度。

执行x264测试时最高全机功耗约142W

CPU 超频5GHz,电压1.4V,待机时全机功耗约69W。

待机时的温度约37度,执行x264测试时最高温度94度。

执行x264测试时最高全机功耗约192W

Gaming App软体简介
现在板子所附赠的软体工具很多,我个人是不太爱装有的没的,
不过这个 Gaming App 跟超频、游戏比较有关係,还蛮方便使用。
可以直接选用超频模式、游戏模式、静音模式,如果显卡也是MSI Gaming系列,也能调整。

Dragon Eye,可以在游戏时观看Youtube或Twitch,
如果没有多萤幕倒是还蛮便利,能够拿来看攻略之类。

LED,也就是灯光颜色或是效果模式调整,Z270 Gaming M7 只有七个颜色,
未支援RGB调色是还蛮可惜。

OSD,游戏时可以用来监看资讯。

Zero Frozr,显卡静音功能开启或关闭。

Eye Rest,可以快速调整萤幕色调,也可自订。

Gaming Hotkey,没有电竞键盘也能支援巨集。

设定快捷键

登录快捷键

MSI 功能快捷键

Mouse Master,录製滑鼠巨集或设定快速调整DPI。

灯效
最后来几张灯效赏图










小结
虽然说 Z270 与 Z170 晶片支援的功能差异不大,
但 MSI Z270 Gaming M7 与上一代 Z170A Gaming M7 相比实际上还是有许多功能增加,
如 DDR4 Boost 功能、记忆体护甲、3个M.2、M.2 Shield(散热片)、Lightning USB 3.1、
RGB灯效、U.2介面、双音效晶片、VR Boost 等等,不过价格上会有差异,
毕竟 Z170 还未退伍,目前还未看到 Z270 Gaming M7 有铺货,应该近期就会上市。
最后来说说 Core i7-7700K,这一代超频至5GHz应该是大多数没问题,
不过若一般体质要再上去就有点困难,5.1GHz要上去的电压就得加更高,
相对温度、功耗增加的也惊人,像上面超频至5GHz,电压1.4V,
烧机全载的功耗增加了50W,温度也从原本74度提升到94度,
相信就已经不是多数人可以接受常态使用的设定了,
至于超频之后的效能大约提升了10%,也差不多是频率所提升的差异。